何芷舠故居俗称何园,位于古运河北岸徐凝门街77号内。清同治元年(1862)湖北汉黄德道台何芷舠(1835—1908)始建,光绪元年(1875)建成,历时十三个春秋。何芷舠于光绪九年归隐扬州后,又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扩建园林,取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阜以舒啸”的意境,题园名为“寄啸山庄”。该园于1987年全部对外开放,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啸山庄是一座大型住宅园林,由东西花园、住宅楼群、片石山房三部分组成。原占地面积1.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计6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前后三进,全部用水磨砖砌成,是清代扬州园林的后期代表作。
建筑群后为花园大门,北向磨砖门楼,迎面月洞门楣上嵌有“寄啸山庄”石额,门内清水磨砖花窗,把花园分为东西两个景区,由400余米复道曲廊环绕楼阁、假山,复以二层串楼和回廊连成一片。整个花园被假山环抱,以示“山庄”之意。
住宅部分主要由一座面积约160平方米的煦春堂(楠木大厅)和两座七开间的西洋楼组成。大厅分正厅、耳厅,是本市尚存最大最完整的楠木厅,两座西洋楼,又称玉绣楼,计28间,门窗采用双层楠木百叶式西洋格调,室内置壁炉、吊灯、拉门,中西合璧,新颖别致。
片石山房原名双槐园,系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园中原明代楠木厅尚存;楠木厅东院墙上嵌砖刻临摹石涛手书“片石山房”四字。现存的湖石假山基本保持原貌。山势东起贴墙蜿蜒至西北角,突兀为主峰,下藏石室两间,即所谓“片石山房”。假山之上,用连皮杉木新建半亭,名葫芦亭,充满野趣。假山丘壑中的“人工造月”堪称一绝,光线透过留洞,映入水中,宛如明月倒影。西廊壁上还置一块硕大镜面,整个园景可通过不同角度映照其中。“片石山房”占地不广,却丘壑宛然,典雅别致,在有限的天地中给人以无尽之暇想。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把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发挥到极至,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绝无仅有的精彩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把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发挥得淋漓尽致,被誉为立交桥雏形。1988年与个园一起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园规模庞大,面积为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就达7000余平方米,占50%以上,密度极高,反映清后期园林建筑过多的特点。全园可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组成,以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参差蜿蜒,妙趣横生;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的半月台,是中秋赏月的好地方。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楼旁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串分隔,廊壁间有漏窗可互见两面的景色。池东有石桥,与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是纳凉之所。池西一组假山逶迤向南,峰峦叠嶂,后有挂花厅三楹,有黄石假山夹道,古木掩映,野趣横生。何园中的水心亭(有人称戏台),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回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的,以供园主人观赏戏曲和歌舞之用。《红楼梦》等影片的拍摄,都曾把何园的水心亭作为场景。“四面串楼环水抱,几堆假山叹自然。”串楼是何园建筑艺术的最大特色。串楼复廊逶迤曲折,延伸不断。
串楼长400余米,绕园一周。在串楼的窗格和壁板上刻有苏东坡、唐伯虎、郑板桥等人诗画,回廊墙壁石碑上嵌有古人的诗句。回廊上的“观园镜”,可通观全园景色,给人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景观印象,充分体现了建筑艺术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之美。
何园虽是平地起筑,但却独具特色。通过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山麓池边,并因地势高低而点缀厅楼、山亭,错落有致,蜿蜒逶迤,山水建筑浑然一体,有城市山林之誉,是扬州住宅园林的典型。园中的植物配置也独具匠心。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变化,极尽人工雕琢之美。
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的园林特色和风格的体现。漫步何园,回廊曲折,复道行空,假山贴墙,鸟栖庭树,丘壑宛然,游鱼惊水……宛若“鸟飞屏风里,身置仙境中。
【牡丹厅】进入何园的东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何园的后花园,整个后花园分东、西两部分。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牡丹厅,迎面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的砖雕,牡丹厅因此而得名。
【贴壁假山】贴壁假山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堆叠着一组长达六十余米的假山,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绕山谷,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如果把封火墙比作一张宣纸那贴壁假山就是一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还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令人无限遐想。也是防止主人家“抬头见东墙”使其更加吉利一些。
【船厅】在东园的所有建筑群中,最为精致的要数船厅了,整座厅形似船形,厅周围以鹅卵石、瓦片铺成水波纹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厅旁抱柱上有对楹联:“月做主人梅做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船厅四周用通透玻璃镶嵌的花窗,给有以“人在厅中坐,景自四边来”的意境。
【读书楼】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dāo)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作了大官,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
【复道回廊】如果说东园是后花园的序幕,则西园则是后花园的主体。走入西园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型。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
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它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游客即使在雨天,也免遭淋漓之苦,尽情欣赏全园美景。廊的东南两面墙上开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绕廊赏景,步移景异。
【水心亭】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了,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红楼梦》、《还珠格格》、《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把此处作为影视基地。
【蝴蝶厅】水池的北面是主人用于宴请宾客的宴厅,因厅角昂翘,像振翅欲飞的蝴蝶,故称蝴蝶厅。厅内木壁上刻着历代名碑字画。
【湖石山】池的南面有一座湖石假山与水心亭隔水相望,这座假山在建园意境上来观察体味,不由得让人领会到“空山新雨后,天清晚来秋。明月松尖照,清泉石水流。”的意境。
【赏月楼】从复道曲折南行,便到了赏月楼,又称怡宣楼,这里是全园赏月最佳场所,园主人的母亲就在此居住。廊旁的铁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
【同仁馆】本馆以“同仁”二字,为的是纪念60年前曾在何园创办的一所学校——同仁中学。本馆所在地,就是一间当年书声朗朗的教室。“同仁馆”是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同仁学子永不忘怀的一片绿洲,同时也是联结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一条金色纽带。
【玉绣楼】自赏月楼小院有东门直达玉绣楼所在庭院,顿有开阔疏朗之感。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因院中种植广玉兰和绣球而得名。一百多年前,何家的老少主人们,就在这样的一个园居空间里一幕幕演绎他们的人生故事。
玉绣楼的主题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此外,在体现住宅建筑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细节,如地面设通风孔、地下建近两米高的透气层等等,可见当时园主人“与年俱进”的思想!
【骑马楼】出玉绣楼沿着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骑马,意味着异乡和征途。何园客舍取骑马为名,别有一番苦心深意。另有一说,骑马楼,形似马鞍,分为东、西两幢楼。东楼亦称东一楼,往北整齐排列东二楼、东三楼。此三幢楼,皆为两层,前后相连,上下相通,宛若迷宫。
东楼,亦称东一楼,国画大师黄宾虹是何园园主何芷舠长媳的族叔。黄宾虹一生中,有六次来扬州,时间有长有短,皆寓居在东一楼。1954年11月,黄宾虹已九十有一,他在给女弟子顾飞论画的长信中,又一次追叙他当年到扬州及何园的经历与见闻。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之间,有两个庭院,东二楼中间有过道,将前后两个庭院连通。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曾经是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的旧居。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朱千华先生一家五口人(父母、妹弟),就生活在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里,前后生活了五年时间。当时,此过道有后墙封闭,成为一间居室。居室内再砌墙,分成前后两小室,作民房用。朱千华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岭南田野笔记》、《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等。
【清楠木厅】玉绣楼前面是一座面积为160平方米的“与归堂”,是目前扬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厅,此处为主人会客的地方。楠木厅正厅大门两侧,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手法,运用整块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采光效果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