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林位于大隐镇西南7.5公里处,东与本镇接壤,南临河姆村,西北界陆埠洪山的大坪地村。面积约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8亩,山里面积约16000亩,水域面积500余亩,全村473户,1656人。芝林村坐落于四明山北端余脉的峻岭山岙中,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山峦连绵,山岙弯弯,植被丰富,竹木茂盛,溪流纵横,泉瀑淙淙。芝林村境域内以白岩溪为中轴,由西向东再转北,形成之字形,横贯全境。溪面宽阔,溪底平缓,泉潭连绵,飞瀑壮观,溪水清澈,常年不断,自然生态极好。幽谷、溪流、瀑布,景观诱人,有“浙东九寨沟”之美誉。溪流中水生产品特色明显,有芝林独有的南风蛤,有风味奇特的黑蛳螺。溪流两边地势雄伟,夹溪蜿蜒,竹密林茂,黛色一片,是一处自然环境优雅,山水生态秀美的绿色世界。空气清新,负离子含量高,有“天然氧吧”之称,是人民休闲、寻幽、回归自然的好去处。
芝林村历史悠久,据传,芝林建村已有一千两百五十年左右,依据《孙氏家谱》记载,芝林村的先祖居住在长安城郊咽喉之地的孙家埭。孙家埭收所居住之百姓乃隋末唐初名医孙思邈的后裔,他们以“耕读行医”传家。后因安禄山起兵谋反,“安史之乱”使孙家埭饱受战乱之苦,村人纷纷外出避难。其中,有一孙姓郎中流落于古越之地,居住在河姆冯家。后因采草药进山,来到芝林,他见芝林山峦连绵,植被丰满,溪流泉瀑,流水潺潺,气候温和,土地湿润,盛产草药,地域隐蔽安全,风光秀丽旖旎,是极为难得的栖息之地。于是便携妻子儿女来此结庐筑棚,安身定居,成为芝林村得开山始祖,也就是芝林村孙氏家族的始祖。故而,《孙氏家谱》中亦有“先祖采芝入林”的记载。当时,芝林取名槠林,意为林木茂密。清代起改称芝林,这改名之因是因为当时修槠林庙的时,请慈城书法名家梅调鼎题写庙匾,梅先生入旧庙时见楹联上有“采芝入林”之句,便以为此芝此林即为村名,便提笔挥毫,写就 “芝林庙”三字。后人也就约定俗成,开始称槠林为芝林,故有了如今的芝林村名。也有传说认为,这里气候适宜生长草药,盛产灵芝而得名。还有的说是因为横贯芝林村域的白岩溪呈之字形而得名。总之,芝林村村名是因为此处山水秀丽、物产丰富而得名,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秀丽自然景观的山乡古村落。
芝林村在解放前属东山乡,土改时为河姆乡。1956年2月撤区并乡时由河姆乡划归大隐。1958年公社化时,归属东山管理区,为第十五大队。1961年以后,一直隶属大隐乡(镇)。村民姓氏以孙姓为主,另有茅、徐、罗、王、毛等诸姓杂居。
据《孙氏家谱》记载,现芝林村域原无居民居住,自唐朝天宝年间,慈城有一户姓孙的郎中迁居到河姆渡冯家。一日,为挖草药进山,寻得芝林这处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而且盛产灵芝,草药遍地,便分出一支人来此定居。孙氏居民经过十几代的繁衍生息,成了现芝林村中最大的一个姓氏居民。这期间,先后有茅氏、毛氏、罗氏、王氏等不同姓氏的居民陆续从外地迁来定居,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山区村落。
芝林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境内有远近闻名的白岩寺,该寺坐落在芝林村西四公里的白岩山麓。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宋乾德四年(966)置,原作教院,天圣中赐额,礼部尚书高衡孙请为功德院,嘉庆四年重修。”境内另有一寺,名曰“香积寺”,位于芝林岭岗间,旧称“香积庵”,僧心目建。该寺气势宏伟,建筑样式独特。清咸丰年间,芝林人孙美皋曾出资重修。于同治八年重修。现尚存禅房三间。
另有槠林庙,俗称芝林庙。位于芝林村东首,祀奉唐御史中丞赠扬州大都督张巡。在芝林,有宋代礼部尚书高衡孙墓,有白岩寺开山方丈古墓。
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芝林村为革命作出过血肉的贡献,是浙东根据地主要活动场所,有名的抗日村。1940年,为 应付日伪对宁波地区的经济、文化用品的封锁,由开明绅士李卫初先生出资,选择地形隐蔽、又有群众基础和生产条件的芝林创办了芝林造纸厂,生产浙东抗日战争所需的纸张,一直到1945年部队奉命北撤为止,为浙东的抗日斗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芝林村因地处隐蔽的山峦之中,慈南办事处领导同志经常住在芝林村指导工作。村中也曾隐蔽过数以万斤计的军粮,为争夺军粮而展开过激烈的战斗。同时还涌现出像名兵队长茅洪雪、运输队长孙本良等英勇战士,也涌现出如孙金和及罗爱菊大妈等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