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再造大报恩寺
中国历史上最悠久佛教中心
大报恩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
宗教圣地
☆☆☆☆☆
正文全部
只看图片
仅阅文本
南京景区江苏景区国内地区景区
Created on 2017-10-24, Last Modified on 2025-03-01

【简介】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其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

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耗费248.5万两白银,十万军役、民夫。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

大报恩寺琉璃宝塔高达78.2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一百四十六盏,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2008年,从大报恩寺前身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震惊世界和佛教界的世界唯一一枚“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 ,是中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寺庙遗址 。2011年,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底,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放。

【建筑】大报恩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秦淮河畔长干里,范围东起今晨光机器厂,西至雨花路,南达雨花台,北抵秦淮河边,周围9里13步。

大报恩寺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全寺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主体部分(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僧房、禅堂、藏经殿等)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

大报恩寺北半部主体建筑中轴线布局排列有序: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 —大雄宝殿—琉璃塔一观音殿一法堂。香水河桥的南北两侧各置御碑亭一座,分别护于“御制大报恩寺左碑”和“御制大报恩寺右碑”。观音殿的两侧有祖师殿和伽蓝殿,观音殿后南北有画廓118间。在祖师殿前有钟楼一座,而与之对称的伽蓝殿前却无鼓楼,按中国寺庙传统的“晨钟暮鼓”及建筑式样,大报恩寺内设钟楼而不设鼓楼现象轻为少见。结合大报恩寺塔“九级内外,篝灯一百四十有六”,“—日夜费油六十四斤四两零”,使之“昼夜长明”来看,大报恩寺设钟不设鼓当有一定寓意。各殿的尺寸,《金陵梵刹志》收录详备。

大报恩寺山门朝西,建筑布局总体上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寺庙中最重要的宗教性建筑皆分布于北区;而为寺院配套的附属建筑皆位于南区,两者之间以院墙相隔。大报恩寺北区的建筑排列极为有序。沿着中轴线依次设置山门(金刚殿)—香水河桥—天王殿—大殿—琉璃塔—观音殿—法堂等核心建筑;在中轴线两侧还根据需要设置了御碑亭、钟楼、祖师殿、伽蓝殿等建筑。

大报恩寺以佛殿(即大雄宝殿,又称碽妃殿)、天王殿、宝塔为主体,包括金刚殿、左右碑亭、天王殿、大殿、佛殿、大禅殿、后禅殿、左右观音殿、法堂、祖师堂、无梁殿、伽蓝殿、藏经前殿、藏经殿、左右贮经廊、轮藏殿、禅堂、韦驮殿、经房、东西方丈、三藏殿、钟楼等,僧院一百四十八房,东西画廊廊房一百一十八间,经房三十八间,规模极其宏大。

大报恩寺及其琉璃宝塔的建筑极其精美,集明代以前中国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其中以大雄宝殿和四天王殿最为壮丽,下墙、石坛及栏杆,都用汉白玉石砌成,雕镂得非常别致。大殿非礼部祠祭,终年封闭。明初诏刻大藏,别置藏经殿,贮南藏经板全部。门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刹顶镶嵌金银珠宝。角梁下悬挂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自建成之日起就点燃长明塔灯140盏,每天耗油64斤,金碧辉煌,昼夜通明。塔内壁布满佛龛。该塔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明清时代,一些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来到南京,称之为“南京瓷塔”,将它与罗马斗兽场、亚历山大地下陵墓、比萨斜塔相媲美,称之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是当时中国的象征。

【构成】在大报恩寺中,琉璃塔是最著名的单体建筑,它九级八面,高达78米,是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而且遍体以五彩琉璃为装饰,有“天下第一塔”的美誉。

1、香水河桥 香水河桥为石拱桥,桥面总宽745厘米,通厚65厘米,七层,砌筑于石板桥底上。

2、香水河河道 香水河桥之下即是香水河河道。河道横贯南北,河道的两岸与底部皆用长方形青条石铺砌。

3、中轴线主干道 在香水河桥和天王殿之间,沿着中轴线,发现了以长方形青石板铺砌的主干道。路面宽255厘米,残长23.75米,厚16-20厘米。

4、天王殿 天王殿为带有前廊与月台的五开间、三进深的大型建筑,整体呈“双凸字形”。它座落于夯土台基之上。

5、大殿 大报恩寺大殿俗称硕妃殿,其中供奉有硕妃的碑位,每年由礼部按时祭祀,除此之外终年封闭,不许人进入。

大殿位于北区正中心的位置。底部设置大型夯土台基,残存的高度约为5.2米。外围围绕一周宽度约为1.2米的基槽。殿内共发现两排6个大型石柱础。据文献记载,该殿“高七丈一尺五寸、深十一丈四尺三寸、长十六丈七尺五寸”,按照现代尺寸换算就是高22.67米、深36.23米、长53.1米。其长宽数据与我们此次发掘的实际状况基本吻合。

6、塔基 塔基位于大殿之后,与大殿皆位于大报恩寺遗址北区的中轴线上,距离大殿东侧基槽12米。平面呈正八边形,最大对径约为25米。从外至内分为五层结构,中心部为地宫,圆形地宫直径2.2米。地宫未遭盗掘,保存较好。

7、观音殿 观音殿位于塔基东侧,为夯土台基式建筑。为三开间三进深的高台式建筑。

8、法堂 法堂位于北区中轴线最东端,为夯土台基式建筑。为一三进深的建筑。

9、御碑亭基址 御碑亭基址共两座,分处中轴线南北两侧,南部为永乐所立御碑。北部为宣德年间所立御碑。

10、琉璃宝塔 位于大殿后的大报恩寺琉璃塔建造于永乐十年(1412年),宣德三年(1428年)竣工,九层八面,高达78.2米,甚至数十里外长江上也可望见。塔身白瓷贴面,拱门琉璃门券。底层建有回廊(即宋代的“副阶周匝”)。塔室为方形,塔檐、斗拱、平坐、栏杆饰有狮子、白象、飞羊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由于各层传递,所以使用的砖瓦尺寸不一。

建造大报恩寺花了17年时间,而同时期工程量数倍于它的北京紫禁城,用时不过3年半。大报恩寺工程如此费时,主要因为琉璃塔的建设难度极大,不得不屡屡延期。据后人估算,仅修建琉璃塔一项所耗用的钱粮,折合白银就高达248万余两。

明成祖朱棣给琉璃塔御赐了“第一塔”的塔名,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绝”:

第一绝:巨构殊形,高耸云日。琉璃塔是有确切记载的中国古代最高的建筑之一。塔为八边形,共9层,通高78.02米,相当于26层楼房的高度。

琉璃塔最顶部是用纯金制成的宝珠,直径约为4米,据说重达2000余两,每层的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风铃,从上至下共152只,即使在轻轻的微风之中,清脆的铃声也可声闻数里。9层内外共设篝灯146盏,每盏芯粗1寸左右。

第二绝,通体琉璃,独步古今。琉璃塔的主体为砖砌,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建筑当中“不施寸木”。其内、外表层全部用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这种独特的装饰艺术让琉璃塔赢得了“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的美誉。

琉璃塔所用的各种琉璃构件几乎每件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纹饰都有差异,因而制作和烧制极为不易。这是琉璃塔建设时间长达17年的重要原因。据史书记载,建造此塔烧制的琉璃瓦、琉璃构件和白瓷砖,都是一式三份,建塔用去一份,其余两份编号埋入地下,以备有缺损时,上报工部,照号配件修补。建国以后,南京的窑岗村、眼香庙一带,先后出土过大量的与琉璃塔有关的琉璃构件,背后大都有墨书的编号和标记,证明了历史记载的可靠。

第三绝,长夜深沉,佛灯永明。每当暮色来临之时,琉璃塔上就会点燃144盏如火炬般明亮的油灯,彻夜不熄。无论是月落星稀的傍晚,还是风雨如注的黑夜,无论是在钟山脚下的丛林之中,还是大江之上的渔舟之内,人们都能够看见这座高塔上永不熄灭的灯光。 九层琉璃塔的每一面墙壁之上,都有2扇窗户,共计144扇。这些窗户全部用磨制得极薄的蚌壳进行封闭,144盏油灯就分别安置在窗户之内。这些蚌壳制成的窗罩名叫“明瓦”,是平板玻璃引进之前中国最好的建筑采光材料。自宣德三年琉璃塔建成之日起,大报恩寺就安排了100名僧人轮流值班,负责给油灯添油、剪芯,擦拭明瓦,确保夜夜塔灯通明。在琉璃塔旁边,建造了一座油库,用于储存燃灯所需的灯油。根据一份明代官员向皇帝提交的账单记载,琉璃塔上每盏油灯每夜所需的灯油为六两四钱,整个琉璃塔每月所耗用的灯油总量为1530斤。

11、地宫 地宫为圆形竖井式,从原始山体中垂直下挖而成。地宫之内,从上至下以一层石块,一层夯土的方式有规律的填充、夯筑,共39层。在距离地表4.2米处,发现一块边长约0.9米、厚约0.25米的方形覆石,位于地宫中心。覆石提取后,其下露出了方柱状的石函。石函高度达1.5米,边长0.72米,由上部盖板、底部垫板和四周四块壁板拼合而成。其中北壁石板镌刻长篇铭文,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介绍了大中祥符四年,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的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洎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考古所见与碑文的记载完全一致。在石函内发现有一座铁函,高1.3米、宽0.5米。这是中国从佛塔地宫中发现的最大的铁函。铁函顶部放置大量的铜钱,以及水晶球、玛瑙珠、串珠、鎏金银凤等供养器物。在石函下,还有一个小型埋藏坑,其内出土白瓷、青瓷碗各1件,青瓷壶1件。地宫从现存地表开口至埋藏坑底部共深达6.74米。这是中国发现的最深的佛塔地宫。

版权问题公司简况旅游热线:025-85600023
网页二维码
在线咨询
电话号码
025-83765655
83766337
83766339
电话号码
025-83765677
83766337
8376633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