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沿革
刘备与惠陵: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逝于永安宫,灵柩运回成都,谥号“昭烈皇帝”,葬于惠陵。惠陵为刘备与甘夫人、吴夫人的合葬墓,位于成都南郊。
汉昭烈庙:按汉制,宗庙之外设原庙,即汉昭烈庙,用于祭祀刘备。
诸葛亮庙:诸葛亮去世后29年,后主刘禅于景耀六年(263年)在陕西沔阳(今勉县)为其立庙。成都的诸葛亮祠堂则建于西晋末东晋初,最初位于少城内,后迁至锦官城外,与汉昭烈庙相邻。
2. 建筑布局与文化内涵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由汉昭烈庙、诸葛亮殿、三义庙等建筑组成,展现了蜀汉文化的深厚底蕴。
汉昭烈庙
建筑风格:硬山式屋顶,中柱分心隔成内外两间。大门悬挂“汉昭烈庙”匾额,门前有明代石狮和照壁。
文臣武将廊:刘备殿前东西廊内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像28尊,东廊为文臣(庞统、费祎等),西廊为武将(赵云、马超等),每尊塑像前均有生平事迹石碑。
刘备殿:单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殿内供奉刘备坐像,高3米,冠冕九旒,左右侍者捧玉玺与宝剑。殿内匾额“明良千古”意为“明君良臣,千古垂范”。
诸葛亮殿
建筑风格:传统庙宇建筑,由过厅、厢房、钟楼、鼓楼等围合而成,面积1588平方米。殿前有石砌台阶与素面石栏杆,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飞檐翘角。
诸葛亮塑像:塑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诸葛亮手持羽扇,头戴纶巾,神态儒雅。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的塑像。殿内悬挂“静远堂”匾额,象征诸葛亮的高尚情操。
三义庙
历史背景:初名三义祠,清康熙初年由四川提督郑蛟麟始建,现存建筑主要为道光年间遗存。
建筑特色:混合结构,面积569平方米,殿内塑有刘关张像,形象根据《三国演义》描写塑造。
惠陵
陵墓布局: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等组成,南北向中轴线排列。照壁后为山门,上悬“汉昭烈陵”匾,神道直通享堂。
陵墓特点:惠陵封土高12米,周长180米,墓冢周围有灰色砖墙环绕。据史书记载,惠陵为刘备与甘夫人、吴夫人的合葬墓。
3. 文化价值
君臣合祀: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体现了刘备与诸葛亮“明君良臣”的典范关系。
历史传承:自杜甫《蜀相》诗以来,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谒,留下大量歌咏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的诗词。
建筑艺术:武侯祠的建筑融合了汉、清两代的风格,展现了传统庙宇建筑的精华,如刘备殿的单檐歇山式屋顶、诸葛亮殿的飞檐翘角等。
4. 现代意义
文化遗产:武侯祠与惠陵是研究三国文化、蜀汉历史的重要遗址,也是成都的文化地标。
旅游价值: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武侯祠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成为展示成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成都武侯祠与惠陵不仅是蜀汉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通过君臣合祀的形式,武侯祠展现了刘备与诸葛亮“明君良臣”的深厚情谊,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其建筑、雕塑与历史遗迹,为研究三国文化与蜀汉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