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是上海境内的长江支流黄浦江的名字,黄浦江是上海的代表,提到上海就不能不提黄浦江,一条镌满经典的历史之河,承载着上海走向世界的深厚底韵。始于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淀峰的淀山湖。淀山湖接纳了上游太湖流域的众多来水,有人认为黄浦江的水源于浙江安吉龙王山,但淀山湖以上的河流不能称之为黄浦江。黄浦江全长约113千米,河宽300-700米,终年不冻(除清朝时期,有过冰冻记录),是中国上海重要的水道。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是长江入海之前的最后一条支流。它流经上海市区,将上海分割成了浦西和浦东。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明清时,“黄浦秋涛”为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近年来,黄浦江下游有越江隧桥,上游的松江区车墩、叶榭间有松浦大桥等。
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 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海瑞主持在古东江(时通称横潦泾)金汇港口东侧修坝建闸港,使上游来水大多北折改走黄浦,冲刷了吴淞江下游河床,使吴淞江淤积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而“三江”之一的吴淞江也成为黄浦的支流;横潦泾水北流后始成今日的黄浦江,同时仅有少量来水过闸港走旧水道直接入海,使古东江下游河道不断淤积,以后这段河道也通称闸港。
黄浦江(Huangpu River) 位于上海市中部,贯穿上海市,下游将上海市区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部分,是上海市仅次于长江的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西部淀山湖口淀峰,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
黄浦江水系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和海洋湿润空气调节,气候湿润。根据上海市监测资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098mm,年雨日为125~135天,多年平均年蒸发量约1008mm。该地区常受台风侵袭,往往伴随大风和暴雨,当沿海区域盛行偏北风向时,最利于黄浦江增水。如增水出现在大潮汛期间,则潮位异常升高。
黄浦江径流常年较为稳定,且年内分配相对均匀,平均流量约为324立方米每秒。受长江口潮汐水流的影响,黄浦江水流呈往复运动。距河口80公里的松浦大桥水文站统计,多年平均净流量为319立方米每秒,折算净泄量为100亿立方米,均为太湖流域来水。因此长江口和太湖的客水通过黄浦江调蓄,再加上沿岸各口与江岛的进潮量,和当地降雨产生的径流量,上海全市总地表水资源量可达590余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每年524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倍,水资源量较为充裕。
黄浦江是湖源合流,泥沙主要从吴淞口涨潮进入。悬沙量一般是下游大于上游,涨潮大于落潮,大潮含沙量高于小潮含沙量,靠近边滩水体含沙量大于主槽含沙量。受长江来水来沙的影响,黄浦江下游段河床存在明显的“洪淤枯冲”特点,季节性冲淤幅度在0.4~1.2米,略大于长江口拦门沙河槽季节性冲淤幅度。
根据吴淞口潮位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高潮位3.25米,平均低潮位1.02米,平均潮差为2.20米,平均潮涨历时为4小时34分,平均落潮历时为7小时52分,呈不规则半日潮。潮波自河口向上游逐渐变形,涨潮历时缩短,落潮历时延长。浦江河口最大涨潮水量为1.25亿立方米(历时5小时41分),每潮平均净进潮水量约5800万立方米,年平均进水量达440余亿立方米,故有“涨的东海潮,进的长江水”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