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渣滓洞
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
渣滓洞位于重庆市是军统特务的关押地,历史可追溯到民国初年,后来成为中美合作所的一部分,关押了很多革命志士,还发生了大屠杀。白公馆同样位于歌乐山,是国民党的战犯管理所,也是军统特务的审讯地,关押过汪精卫等国民党亲日分子,后来成为重要的革命教育基地。
历史遗迹
☆☆☆☆☆
正文全部
只看图片
仅阅文本
重庆景区重庆景区国内地区景区
Created on 2025-02-16, Last Modified on 2025-02-16

渣滓洞集中营(渣滓洞监狱、渣滓洞看守所),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原为人工开采的小煤窑,民国九年(1920年)由程尔昌创办,因"渣多煤少"而得名。

此煤窑系土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位于歌乐山下,建于20世纪30年代。由于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势险峻而隐蔽,因此在1943年,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该煤窑,设立看守所,将白公馆的政治犯全部迁于此关押。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白公馆所关押“政治犯”迁到渣滓洞。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2月,渣滓洞作为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重新关人。关押人员来源主要有1947年“六•一”大逮捕的“要犯”、 挺进报、案和“小民革”案中的被捕人员、川东武装起义失败后的被捕起义人员,最多时达300多人。江竹筠、许建业、余祖胜等曾关押于此。 包括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曾被囚禁于此,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川西特委书记车耀先、抗日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将军以及共产党员许晓轩、江竹筠等先后在此遇难。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逃命的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三百多名革命志士,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长篇小说《红岩》即取材于此。

现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的一部分,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200多名革命烈士就关押并牺牲在这里。]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女牢2间。外院是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现渣滓洞内展览内容更加翔实。

首次把牺牲在渣滓洞看守所200多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重新进行考证并展出;将“狱中追悼会”“春节联欢会”“大屠杀”等狱中发生的事件展出,展览展示了江竹筠狱中给谭竹安的信、李青林狱中做的枕套等30余件实物和200余张珍贵图片。 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操守、宁死不屈,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版权问题公司简况旅游热线:025-85600023
网页二维码
在线咨询
电话号码
025-83765655
83766337
83766339
电话号码
025-83765677
83766337
8376633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