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在殷、周时属鬼方,春秋战国时属大夜郎国,唐代时彝族默部首领穆阿扯袭取织金东山部落,诛杀仡佬王巴慕腊,从此,织金便成为彝族黔部的世袭之地。后几经变化,至清初,吴三桂镇压水西彝族后,于康熙五年(1666年)设平远府,织金古城于此开建。后改为平远州, 民国元年(1912)改为平远县,民国三年改为织金县,延续至今。
织金古城是贵州早期确定的全省四个历史化名城之一。古城始建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即吴三桂镇压水西,将原水西土司领地改土归流,而建平远府城,康熙二十二年将平远府降为州。民国三年改为织金县。织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流纵横,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其古迹众多,门类齐全,包括佛寺、道观、文庙、书院、会馆、祠堂 、衙署、宝塔、牌坊、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铺、作坊等方方面面。
其中古建筑计达70多处。这些文物古迹依城市布局,有序分布于一座座风景秀丽的小山上和流经城内的贯城河两岸。多为依岸傍洞或濒水临泉建造的干栏式吊脚楼。大部建于清初盛世之时,仅从建城初始的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庙、文庙、斗姥阁、隆兴寺、东山寺、财神庙、城隍庙、马王庙、黑神庙、炎帝庙、地藏寺等10余座。其后屡有修建,从而逐步形成了“四庵”(观音庵、回龙庵、白衣庵、紫竹庵),“四阁”(玉皇阁、斗姥阁、文昌阁、文腾阁)、“四寺”(东山寺、隆兴寺、地藏寺、寿福寺)、“四祠”(武侯祠、忠烈祠、雹神祠、丁公祠)、“八大庙”(文圣庙、关帝庙、炎帝庙、财神庙、城隍庙、黑神庙、马王庙、龙王庙)的整体格局。
其中,以财神庙为首的一批古建筑群,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建筑,造型别致,工艺精巧,雕刻秀丽,风格迥异,体现了汉文化与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完美结合。
除古建筑外,织金古城还有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被称为“八大景”之东寺晚钟、凤岭朝宗、西山早雪、墨峰耸秀、日落碑现、圭峰笏峙、回龙涌瀑、雨洒金桥,“八小景”之三潭滚月、文浪北腾、云洞天开、穿洞留云、榜山东挂、双潭对镜、三石连标、吕祖仙踪等等,为古城增添了更多的秀美的和无限的意趣。
自从康熙初年建平远府至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二百多年间,历代府、州官倡导,百姓响应,修建了数量众多的佛寺、道观有其他建筑,这些古迹依山傍水极富特色。城区原有清代建筑八十五处,但历经代战乱和人为破坏,现存古迹仅有二十余处。主要有以下寺庙:
财神庙: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中心大街,建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为水西彝族传统建筑风格,整个建筑为虎形结构,36条屋脊、18个翼角、18个铜铃均为9的倍数,红碧黑框小青瓦,国内独特风格,国外仅有日本天寿阁类似。
鱼山忠烈宫: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城东形似木鱼的孤山上,始建于明末,有黑神庙、碧琉璃精舍、藏书楼、济赈亭等建筑,树木荫翳、环境秀雅。
东山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康熙八年,位于城乐部60米高的东山之上。东山拨地而起,险峻雄奇、古树参天。有梵帝宫、前楼、观音阁、打拳洞等“东山晚钟”为织金八大景之一。
文昌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位于城东名胜“双潭双镜”岸边,三层檐八角攒尖顶,结构轻盈美观。
斗姥阁:位于织金城东北月华桥东侧的小石山上,建于清康熙六年,木结构三重檐、六角攒尖顶,结构独特美观,原有古迹奢香殿,旁边现存明代古桥奢香桥(月华桥)。
隆兴寺:又名水月庵,位于城东面“三潭滚月”边缘,始建于康熙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