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盘门
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
盘门座落于苏州古城区西南隅的盘门景区,拥有久负盛名的瑞光古塔、绝无仅有的水陆城门、享誉海内外的吴门古桥,分别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盘门具有传统古典园林“一池三山”格局的中央庭院及古建精品、水乡风情、山池亭榭、湖光山影为一体,显得雄健、舒张、大气,使盘门景区既不失苏州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又具豪放、明快的现代气息,让游客在休闲中时刻感觉到苏州吴文化、历史的深厚底蕴。
历史遗迹
☆☆☆☆☆
正文全部
只看图片
仅阅文本
苏州景区江苏景区国内地区景区
Created on 2017-11-14, Last Modified on 2017-11-18

盘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南隅,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盘门作为元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为中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是苏州古城的标志之一.有“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之说。

盘门位于苏州城西南处,古运河之畔。有盘门、瑞光寺塔及吴门桥3 景。古城初建于春秋时期,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 年)在原址上重建,后张士诚增筑瓮城,明清时又数次修缮。水 陆门对峙,呈曲尺形,颇具壮观,为海内仅有。水门在陆门南侧, 内外有两重,纵深24米,前后分置水闸和木栅,现仅存门臼等遗 迹,两门之间有暗道通向城楼。陆门亦为两重,中为周氏180 米 方形瓮城(藏兵洞),匿藏兵卒可达数百之众。西南处正面有“ 盘门”城额,北城有登城坡道,城上筑有垛墙,沿外墙置驰道、 射孔、炮洞、闸口及绞关石等防御设施,两侧城垣至今保存完整。

东北处为瑞光寺塔。据史载,三国吴赤乌四年(241 年)建普济禅寺,10年后建十三级舍利塔,因塔常呈五色瑞光,寺遂名 瑞光寺。在塔内发现文物证实,塔始建于宋景德元年(10 04年),约历24年而成。殿宇构筑全毁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 兵乱之中。塔亦几经兴废,重修重建达18次之多。塔有八面七级、 楼阁式,高约43米。顶为砖木结构,塔身为砖砌,底开四门,二、 三层八面开门,四层以上复为门开四面。垂直轮廓逐层收缩,略 成微曲,其形秀美古朴,体现了唐宋之际古塔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是宋初南方砖木结构楼阁式塔之佳构。 吴门桥在盘门侧畔,架于京杭大运河上,南北走向,系用金 山花岗石砌成,长63米,净跨16米,矢高近10米,造工精致,气 势非凡,为姑苏最大的单孔拱桥。始建于宋元丰年间,称为新桥 (亦称三条桥),自宋绍定年起易名。现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 72年)重建。桥南北各有48个桥阶,两侧置有石雕坐栏,北雕桥 石上设有纤道,桥孔形如满月。 盘门三景,宛如天成,各具丰姿,传说苏州市盘门城楼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为吴国“阖闾大城”八门之一,至今已有2500余年。当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城,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聪”,盘门为八门之一。古盘门由水陆两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这是古代筑城史上的创举。

座落于苏州古城区西南隅的盘门景区,拥有久负盛名的瑞光古塔、绝无仅有的水陆城门、享誉海内外的吴门古桥,分别为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传统古典园林“一池三山”格局的中央庭院及古建精品、水乡风情、山池亭榭、湖光山影为一体,显得雄健、舒张、大气,使盘门景区既不失苏州古朴沧桑的历史感,又具豪放、明快的现代气息,让游客在休闲中时刻感觉到苏州吴文化、历史的深厚底蕴。景区还还增加3万平方米景观、绿化,新建一大型生态停车场,景区整体规划更趋合理、完善。盘门景区成为苏州环城绿化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苏州“三古一湖”的代表迎接世界的眼光。

【盘门瑞光寺塔】盘门水城门是国内外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水城门由两重拱式城门和水瓮城贯穿而成。水闸用绞关可随时开闭,这种周到的战备与防洪设计,是古代筑城史上因地制宜的创举。 水门由相距4.6米的内外两重城门组成,纵深24.5米。外门石拱券作分节并列式构筑,金刚墙高达7.25米,墙角各立方石柱,上架楣枋以承拱券。拱券矢高2.75米,开有闸槽。内外水门之间,南北砌泊岸,东南隅城墙内辟有洞穴通道,可循石级登城台。内门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串连构成,三拱尺度不一,第三道最大,高9.7米,宽9.3米,深6米。内外两水门建筑结构不同,非同一时代遗存,外门显然早于内门。

【水城门通道】水瓮城东南隅内侧修建的洞穴式通道,高1.80米,宽0.9米,仄而陡直,古时为守军上下秘密观察和启示闸门之用。陆门也有内外两重,期间为平面略成方形的瓮城,内周长约177米,城墙高8.1米,下以条石为基,上砌城砖。内外两门错置,外门在瓮城东北方向,由三道纵联分节并列式石拱构成左右城墙亦花岗石砌筑,均为近代改建。内门偏于瓮城西南,以三道砖拱构成,其中第二道拱转换90度砌筑,第一、三两道各厚三层,采用二丁一顺砌法。门洞纵深13米,宽3.9米,第三道拱高5.45米。为增强稳固性,门外左右加筑梯形护身墙。第一道拱上开有"品"字形小"井",是对付敌方火攻的灌水口。此门年代较早。登城坡道在城墙北侧,可自东而西上至城台。

【城墙】城墙,盘门现有城墙全长300多米,高5米多。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 、炮洞、闸口 、绞关石 、天井(防火用设施)均历历在目。

【瓮城】瓮城,瓮者,口小腹大,盘门陆城门两门非轴线同朝向,中间为边长约20米的方形空地,故称瓮城。瓮城四周城墙陡峭,一旦诱敌深入,闸断退路,如同瓮中捉鳖,可获全歼之胜。瓮城为元末张士诚重建,后经明清两代续修,仍具原有形制。

【绞关石】水城门拱券有闸槽,有绞关石,城台上从绞关口沿闸槽可落下和开启水城门,既是防御设施,也可控制城内河道水位,便于防洪泄洪。

【土炮】,古代盘门乃兵家必争之地。为重现昔日吴都风貌,城楼正前及东南方架有三尊清代制造的土炮,使人想起当年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攻战场面。土炮的炮身长度分别是120厘米、130厘米、160厘米,炮口直径分别是8厘米、10厘米、12厘米。

【吴门桥】是苏州市区现存最高的一座古石拱桥。始建于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桥的建成结束了盘门摆渡的历史,故称"新桥",因河面比宽阔得多,"新桥"由北岸两座相接的木桥加南岸的石桥组成,当时又称"三桥"。南宋年间,将"三桥"改建成三孔石拱桥,并改名为吴门桥。清代重修成单孔石拱桥,以苏州金山花岗岩构筑,杂有少量宋代旧桥所遗的武康石,成为建桥历史悠久的见证。桥身全长66.3米,中宽4.8米,拱券净跨16米,自水盘石面至桥栏顶通高11米。南北坡各有步阶50级,全以整块条石铺设。拾级而上,但见桥下水网交织,舟船往来,城楼巍峨,古塔生辉,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瑞光塔】瑞光塔,为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古塔,塔高53.57米。1978年在塔的第三层天宫中发现国家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及嵌螺甸经箱碧纸经书《妙法莲华经》、铜质金涂塔、铜佛像等文物。瑞光塔位于原普济禅院(宋改名为瑞光禅院)内,相传三国赤乌十年(247年)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当时称"报恩塔",是苏州最早的佛塔。今塔于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重建,后历经兵火,至清咸丰年间,禅寺被毁,瑞光塔也难逃此劫惨遭毁损,仅保存了砖砌塔身。

版权问题公司简况旅游热线:025-85600023
网页二维码
在线咨询
电话号码
025-83765655
83766337
83766339
电话号码
025-83765677
83766337
83766339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