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那拉提旅游风景区,简称那拉提旅游风景区,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的旅游景区,地处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1999年,那拉提景区成立,总规划面积1848平方千米。风景区自南向北由高山草原观光区、哈萨克民俗风情区、旅游生活区组成。2011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那拉提旅游风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20年12月15日,那拉提旅游度假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那拉提旅游风景区内集草原、沟谷、森林于一体,植被覆盖率高,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因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而被誉为“天山绿岛”“绿色家园”“五彩草原”。主要景点有天界台、游牧人家、塔吾萨尼(哈萨克语意为“美丽的山沟”)、天仙台、沃尔塔交塔观景台、雪莲谷等。
【草原部落】“乌孙故国何处寻,牧人遥指伊丽水”,草原部落建于2006年6月,还原了两千多年前的乌孙部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反映哈萨克族历史、文化、民俗的综合性景点,其部落内的乌孙金顶大帐,被称之为“西北第一帐”。在这里可观赏乌孙王迎娶汉家公主的盛大场面,体验哈萨克族婚礼迎娶、民间生产生活等传统民俗文化场景。
【塔吾萨尼】哈萨克语为“美丽的山沟”,是进入河谷草原的第一站,拥有一山四景,白雪皑皑的山峰、茂密的森林、连绵起伏的山丘、平坦的草甸,是草原垂直自然景观带的窗口。其东侧的山坡形似天山母亲的耳朵,聆听着大地的声音,默默守护着天山,被称之为“天山之耳”。西南侧的山坡形似一匹昂首奔腾的骏马,见者“马到成功,飞黄腾达”被取名为“飞马坪”。
【乌孙古迹】乌孙是中国历史上古老的游牧部族,公元前2至1世纪崛起于中国西北地区。西汉时期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为抗击匈奴联合乌孙部落达成政治联盟促成联姻,先后选派两位公主远嫁乌孙,增进汉王朝与西域的联系。乌孙是现今中国哈萨克族的主要源流,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体部落。据不完全统计,遍布那拉提草原的乌孙古墓共有200多座,根据墓葬规格推断此墓疑似为乌孙王猎骄靡的陵墓,此座王陵外型巨大,直径46米,高6.5米。
【依提根塞】位于河谷草原线路、冰河景观道、盘龙谷道的十字路口,由乌孙古部落、连心湖、哈萨克民俗文化展示区及牛栏餐吧组成,是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可亲身体验参与哈萨克族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尽享草原民俗风情的淳朴谦和。走出依提更塞民俗体验区,向西穿过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连心湖,就到了草木掩映中的“乌孙部落”。这里反映着哈萨克族原始的生活场景,沿着山林、草原、河岸,山水之遇。
【代格拉斯】哈萨克语为草原会客厅,是古时候草原民族商量重大事宜的地方,现为景区河谷草原线路的综合服务区。可供游客体验骑马、射箭、民族服装留念、古道马车、草地摩托车、住宿、直升机观景等娱乐项目、餐以及住宿服务。
【国际赛马场】那拉提国际赛马场拥有标准化的国际赛道,天然看台,占地约1050亩,赛道全长1450米,地势平展,劲草齐膝,拥有多种优质马种,是马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曾多次成功举办了全国速度赛马大赛—那拉提站公开赛;也是草原上牧民聚会的地方,每逢重大节日都会举行马背上的传统体育项目:马术表演、马上的民俗表演(赛马、叼羊、姑娘追)。哈萨克谚语说:“歌声和骏马是草原民族的两支翅膀”,无论男女老少,从五岁起就开始学习骑马,十岁左右就成了骑手。
【那·书苑】那拉提书院作为那拉提景区自身高端文化品位形象的展示窗口,伊犁地区乃至全疆政商各界、文艺名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名片。它是一个集观景、休闲、雅集、交流、独处、会友的高端文化书院,是作家、画家、音乐人……个人独处、团体聚会、乐不思蜀的文化伊甸园。
【森林公园】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谷线路的最东站,是集观光、度假、娱乐、疗养、健身、探险、科学考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森林覆盖面积10万亩,海拔1600—2800米,年平均气温不足20摄氏度,年降水量为800—1200毫米,空气新鲜,含氧量高,堪称为“天然的氧吧”。层次垂直分布的植物景观,构成景色美丽的天然植物园,被誉为植物的活化石展览馆、中草药野生蔬菜基因库,公园内树种主要以国家特级保护植物雪岭云杉为主,以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森林养生为主的高端休闲康养区。
【天鹰台】天鹰台是景区旅游徒步线路之一,为森林公园的最高点,海拔1800米,穿梭于原始森林呼吸最好的空气,登上2779层台阶的云梯到达“鹰旋风”,以鹰的视角俯视草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时由于冷热气流在此交汇,形成一股自然上升的气流,每年5月、6月、7月份群鹰翱翔在山谷盘旋觅食,久久不愿离去,便成了鹰的天下,固名“天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