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提尕尔清真寺坐落于新疆喀什市中心的艾提尕尔广场西侧,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也是新疆伊斯兰教文化的核心象征。这座始建于15世纪的古建筑群,历经数百年扩建与修缮,融合了多元文化与建筑艺术,不仅是穆斯林的精神圣地,更是游客探索喀什历史与民族风情的必访之地。
【建筑布局与核心景点】
艾提尕尔清真寺占地1.68万平方米,整体坐西朝东,以黄砖白缝的阿拉伯风格门楼为起点,延伸至庄严肃穆的礼拜大殿,形成门楼、礼拜大殿、召唤阁楼、院落、教经堂、拱拜孜和宣礼塔七大主体部分。
【门楼与拱拜孜】
清真寺正门高耸12.6米,两侧塔楼直指天际,黄砖砌筑的墙体以白色石膏勾缝,线条凌厉而庄重。门前的13级扇形台阶通向厚重的铜包木门,门后是直径10米的拱拜孜(圆顶过庭),其穹顶高达16米,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砖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拱拜孜下方为多边形通道,两侧绿植与石膏雕花相映成趣,成为游客进入主殿前的第一道视觉盛宴。
【礼拜大殿】
大殿全长140米,由内殿、外殿及长廊组成,140根雕花木柱以网格状排列,撑起彩绘藻井与木雕花卉装饰的穹顶。柱身刻满繁复的几何与植物纹样,象征伊斯兰艺术对自然的抽象化表达。正殿西墙中央的“米合拉普”(壁龛)是阿訇讲经的核心区域,龛旁的五座小壁龛对应伊斯兰五功,北侧七座则暗含《古兰经》七重天的教义。外殿长廊的木雕门框上,葡萄藤与石榴花缠绕成画,展现了维吾尔工匠的精湛技艺。
【庭院与水景】
穿过拱拜孜,一条80米长的水磨石小路通向南北两座水池。大水池长42米、宽17米,池水清澈见底,四周环绕水泥护栏与百年古树。水池不仅是信徒礼拜前的净身之所,更与伊斯兰教“水为生命之源”的信仰呼应。夏日里,池畔柳枝轻拂水面,倒映着蓝天下的黄砖建筑群,构成一幅静谧的宗教画卷。
【教经堂与宣礼塔】
院落南北两侧的24间教经堂曾是喀什著名的伊斯兰经学院,拱形门廊下的砖雕花纹至今清晰可见。院落后方矗立着两座高6.5米的宣礼塔,塔身镶嵌蓝绿色琉璃砖,每日五次礼拜的召唤声从这里传遍古城。塔顶的木制凉亭曾是宣礼员瞭望全城的制高点,如今仍保留着原始的卯榫结构。
【历史脉络与文化意义】
艾提尕尔清真寺的建造始于15世纪,最初是喀什统治者纪念亡故亲友的小型礼拜场所。16世纪中叶,随着叶尔羌汗国的兴盛,寺院被扩建为可容纳主麻礼拜的大型宗教中心。18至19世纪,多位女性捐助者推动了寺院的进一步扩展,其中女富豪祖鲁裴叶海尼姆捐出千亩土地,奠定了今日的规模。1872年,中亚统治者阿古柏为巩固政权,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最终形成现存建筑群的主体格局。2001年,寺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丝绸之路宗教交融的活态见证。
【宗教活动与人文景观】
清晨悠扬的唤礼声唤醒沉睡的古城,信徒们赤足踏上大殿的羊毛地毯,在122根雕花木柱间整齐列队,面向麦加方向虔诚叩拜。周五“主麻日”的盛况尤为震撼,数万名穆斯林从四面八方涌入,寺内跪拜的人群延伸至广场,白色礼拜帽如浪涛起伏。古尔邦节期间,艾提尕尔广场化身为欢乐的海洋,维吾尔族青年跳起传统萨玛舞,手鼓与唢呐的节奏与寺院的肃穆形成奇妙共鸣。
大殿内悬挂的巨型和田羊毛挂毯堪称艺术珍品,56种民族纹样以石榴花枝串联,象征民族团结。阳光透过高侧窗投射其上,金色丝线随光线流转,仿佛将《古兰经》中描述的天园景象带到人间。
【旅游贴士】
参观者可乘喀什市内7路、13路公交车直达寺院,门票20元。非穆斯林游客可在院落外围拍摄黄砖门楼与宣礼塔的雄姿,进入大殿需脱鞋并保持安静。若恰逢节日,不妨清晨前来,感受万人同祷的震撼场景,但需注意避开密集人流。寺院东侧的百年茶馆是休憩佳选,点一壶玫瑰花茶,眺望金色夕阳洒在寺院的穹顶上,喀什的灵魂便在这一刻悄然显现。
艾提尕尔清真寺如同一部立体的史诗,黄砖砌筑的不仅是建筑,更是丝路文明交融的印记。无论是门楼几何图案中的波斯遗风,还是大殿木雕里的中原技艺,亦或节日中沸腾的维吾尔风情,都在这座寺院中和谐共生。它不仅是喀什的地理坐标,更是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默默守护着古城的心跳与呼吸。